圓滿人生何處尋
一、 一般人應有的人生目標:
(一) 每人大腦內皆裝有一部攝影機,它將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所有的言行舉止及正邪思想均鉅細靡遺地一一錄影下來,等待大限來到時 ,再依其一生功過決定上天堂或下地獄。
(二) 人生真正的目標:人生不是用來混的,惟有透過不斷的學習與服務眾人,方能達到慈悲與智慧的最高目標。
二、 如何作可心想事成(妻、財、子、祿、壽…如何求)?
(一)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要依照「了凡四訓」之功過表(如附件一)累積三千善行,即可趨吉避凶扭轉命運(這才是真正的消災解厄)。
(二) 有所企求的行善為「福報」,無所求的行善為「功德」(註1)。達摩告訴一生勤於捐地蓋廟、供養無數僧尼的梁武帝「陛下所為完全毫無功德可言」;聖經亦有「不要到菜市場做善事;右手做善事不要讓左手知道」的說法。所以,無所企求布施(註2)一百元給真正需要之人的功德勝過有目的(不管是有形或無形的)捐一百億給慈濟的人。
三、 修行的觀念、方法與目標:
(一)觀念:
(1)為何要修行、何謂修行(修道)? 子曰:「朝聞道夕可死」,孝經有言「立身修道,光耀門楣,孝之終也」,所謂修行(註3)乃是修正自己偏差的言行及思想,讓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干擾,達到真正快樂地活在每一個當下(不論晝夜或睡眠中)
(2)修行者宜「水性楊花+表裡不一」,愈修行愈像平常人、愈慈悲、愈謙卑,人人皆樂於親近,但內心自有定見,如孔方兄外圓內方(而不是狗皮藥膏-外方內圓),出污泥而不染,而非眾人污濁,獨我清高,犯了修行者「自我貢高」的最大忌諱,因為眾生平等,「佛即眾生,眾生即佛」。
(3)「知經不如行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唯有力行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學說,將經典的至理用於日常生活之上,方為真正的修行。(佛法生活化)
(4)佛陀有四種弟子(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淨土宗(註4)之經典-觀無量壽經云「孝順父母及守十善者(註5),才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縱使在家修行(入世),只要同時辦理「皈依」及守「五戒」即是佛陀弟子,再依佛陀腳印(註6)前行,即可修成正果,並非一定得出家(出世)才可達成此目標。
(二)方法:
(1)「一切有為法,如夢境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告訴大家「四大皆空」(註7)並不是要大家什麼都不要、什麼都放棄,而是要大家,在您追逐各種目標的當下,要能把握住「擁有他,而不要執著他」的原則,採用「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行事方式,才可解脫 (註8)一切的煩惱與痛苦。
(2)修行的初基為皈依「外三寶」(佛(像)、法(典)、僧(團)),最後應皈依「內三寶」((覺)性、(正)心、身(淨));平等覺經亦有言「供養像恆河沙數的聖者,不如自己堅強求取正覺」,所以,佛在心中不假外求,身外之佛只能教化我們,不能渡我們。所謂「佛渡眾生」乃是身內之佛(即為良知、覺性)渡「眾生知見」、渡你自己體內每一細胞(一細胞即一眾生)。因此,修行者不須汲汲營營於外在的廟觀,因為你的心就是「道場」了,只需調伏您的心即可「自性自渡」,何須外求!
(三)目標:四種層次
(1)修行到仍有諸慾念-欲界天
(2)想修成?果位(羅漢、菩薩、佛)-色界天(不要慾)
(3)去除諸慾且皆不要修成?果位-無色界天(四空天)
(4)離苦得樂、辯才無礙、證一切種智、遊戲神通、不昧三界。
四、 結論: 不論您是否有宗教信仰、是否相信因果輪迴說、是修行者或是積極追逐名利者;需知五教同源,三教一理(註9),只要將上述方法「信受奉行」不需花大錢,即可讓您心想事成如願滿足。縱使,人沒有來生(人死後即塵歸塵土歸土),最少,您此生可因此突破三關(名利、情、生死關)的考驗,獲得心境上時時刻刻的快樂、一切均能「放下」(不是無奈的放下)且活在一切隨緣逍遙自在的當下!您也不吃虧啊!不是嗎!
附註:本篇文章除第一段,來自伶姬老師「如來的小百合」等一系列著作外,其 餘文字皆來自顏進平老師多年來在第四台或法場的講經說道之心得總整 理,部落格之其他宗教文章亦大致是如此而來的心得報告。
註1:真功德-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的建立萬法是功,心體的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礙是德;思想行為無過錯是功,關懷群生是德(六祖云)。
註2: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用「以小迴大(所有功德迴向十方諸佛國)」之方式可逐步達到三輪體空之境界。
註3:修行-修一個完全單一的心、不分裂的心( 愈簡單愈接進自然之道 )。 -盡人本份「去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 -修身養性,不以貪為起機動念,回歸平凡為至道。 -不思善不思惡之當下。
註4:淨土宗-以「念」佛達到精神專一,心能清淨;「一心不亂,一念不生」、「一念靜心」。 四方誓願-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行。
註5:十善-身(不犯殺、盜、淫)、口(不犯兩舌、綺語、惡口、妄語)、意(不貪、嗔、痴)
註6:前後的腳印-
(1)盡做人本份布施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所不捨去三毒斷除見思兩惑斷滅境界智慧顯現跳出三界,獲得永生寂滅、常樂我淨自在逍遙、遊戲三界、隨緣渡眾、不生不滅。
(2)洗斷累世業障(消災解厄)-至誠懺悔不二過+無住相布施。 -「罪性本空由心造,此心能造此心消」
(3)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法、三十七道品。
註7:四大為地、水、火、風,一切萬物皆由此構成,因緣而聚,緣盡而散。
註8:三解脫-空解脫、無相解脫、無作解脫(去除第8心識、第7意識、第6識識)
註9:
(1)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自利、羅漢),在親民(利他、菩薩),在 止於至善(成佛)。
(2)大學-定、靜、安、慮、得。
(3)五戒(殺、盜、淫、酒、妄語)=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行(木、金、火、水、土)
(4)「人在上帝的肚子內,上帝也在人的肚子內」=「人為一小天,天為一大天」。
(5)「當別人打你右臉,伸出你的左臉」=菩薩六度萬行法之「忍辱」
(6)「上帝的國均住著小孩子」=「西方極樂淨土皆由八寶蓮花池化 生之蓮花童子所居住」
(7)上帝=佛陀=阿彌陀佛=阿拉=道=宇宙次序=維持存在之一種法則=自然
附件一: 了凡四訓過格表內容
|
內 容 |
100 過 |
1致人一死 2失一婦節 3讚人溺一子女 |
50 過 |
4墮一胎 5破一人婚 6拋一人骸 7致一人流離 |
30 過 |
8毀一人戒行 9造謗污陷一人10發人陰私 |
10 過 |
11排擯一有德人 12薦用一匪人 13受蓄一失婦節 14蓄一殺眾生具 |
5 過 |
15毀謗一正法 16編說有傷教化詞 17見一冤可白不白 18遇一病求救不救 19唆一人訟 20造一渾名歌謠 21惡口犯平安 22阻一道路橋樑 23殺一有力報人之畜命 |
3 過 |
24嗔一逆耳言 25乖一尊卑次 26醉犯一人 27責一不應責之人 28兩舌離間 29服一非法服 30殺一無力報人之畜命 |
1 過 |
31沒人一善 32唆一人鬥 33播一人惡 34助人為非一事 35見盜不阻 36不告取人一針一草 37欺誑一無識 38負一約 39失一信 40見人憂驚不慰 41役人畜不憐疲頓 42殺一細屬命 |
百錢一過 |
43暴棄天物 44毀人 45背眾受利 46傷用他財 47負貸 48匿遺 49因功受勢乞索 50取人一切財物 |
了凡四訓功格表內容
|
內 容 |
100 功 |
1救人一命 2完一婦女節 3阻人不溺一子女、為人延一嗣 |
50 功 |
4免墮一胎 5收養一無依 6葬一無主 7救免一人流離 |
30 功 |
8度一受戒弟子 9化一為非者 10白一人冤 11施一葬地與無土之家 |
10 功 |
12薦引一有德之人 13除一人害(不薦匪人) 14印一切眾經 15以方術治一人重病 |
5 功 |
16勸息一人訟 17傳人一保益性命事 18說一善法 19方術救一輕病之人 20救一有力報人之牲畜性命 |
3 功 |
21受一橫不嗔 22任一謗不辯 23受一逆耳言 24免一應責之人 25救一無力報人之畜命 |
1 功 |
26讚一人善 27掩一人惡 28阻一人非事 29勸息一人爭 30報人吃好藥 31拾得遺字 32不受非得一飲食 33濟人一饑 34留人一宿 35講善法給一人聽 36興事利益一人 37接續人畜一時疲頓 38葬一自死禽獸 39救一細微之命 |
百錢一功 |
40-50 |
至誠懺悔可洗過,累積善功祈福驗; 三輪體空實布施,內聖外王真修行。